兩廳院的門票拿到手後,終於等到10月3日這一天。
參考:現在你懂國家音樂廳了!!
今天帶著愉快的心情~晚上要去國家音樂廳聽音樂。
對於不是專業音樂家的入門愛樂者但是想要了解古典音樂的人來說,這場表演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是非常有幫助,很值得一看。
另外,關於音樂會入門可以參考:閱讀|叔叔帶我聽音樂會(音樂會最佳入門書)
以下是國家音樂廳這次節目「現在你懂國家音樂廳了!!」的紀錄,因為國家音樂廳內的演出節目不能錄影、錄音,所以節目內容將沒有照片說明
(沒有照片,記憶有限 ~~||| ),殘念。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調音還會有人熱烈鼓掌的唯一一次吧!!
這次國家音樂廳演出的節目輕鬆、愉快,兩位主持人用戲謔的對話帶大家認識國家音樂廳、認識古典音樂、認識樂器,有長達90分鐘的時間,但是卻好像一下就結束了。
節目很有趣,但只有文字的內容可能比較容易覺得沈悶,可以由下方的目錄快速跳轉:
‧國家音樂廳入場
晚上到國家音樂廳後直進場入席,這次的座位還不錯,是在中間的位置。
今天的演出原本應該是安排在3月的時候,但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所以延到10月才登場。
國家音樂廳裡蠻多人的,今天幾乎是滿座的狀況(室內集會空間記得要戴口罩),看來這次的節目很受歡迎。
下面是這次演出的節目表:
這次的節目都是由「NSO 國家交響樂團」負責演出,真是太棒了!!
‧節目開始
因為國家音樂廳內的演出節目不能錄影、錄音,所以節目內容將沒有照片說明。
節目一開始(好興奮阿~),貓王(小提琴-梁坤豪)與莫札特(大提琴-黃日昇)兩位跨世代的代表性人物出現主持。
兩位巨星代表著現代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
莫札特說:「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有什麼不同?
古典音樂的作曲家的素養需要長時間培養,要能精通樂理、音律、樂器、樂曲形式…等,但是流行音樂…ㄜ…只要我有一個蘋果…我有一支筆,就可以唱出一首歌了。」
“個人認為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白話文與文言文之間的關係一樣。
文言文過去也曾是流行的語文(只是流通於上層階級),而過去的詞語形式比較嚴謹就像古典音樂,需要比較嚴格的訓練才能做出一件完整的作品。”
‧國家音樂廳的構造、設備
接著,開始介紹國家音樂廳的內部構造還有設備了喔!!(別睡著了)
音樂廳最適合的材料是木質的,所以舞台上的地板是木頭,牆上各種凹凸不平的設計也是為了有優良的聲音所打造,連我們坐的椅子,表面使用絨布包覆,就是要能夠跟我們穿的衣服材質接近,讓聲音能夠完美呈現。
最神奇的是國家音樂廳的冷氣,為了能夠降低冷氣的風聲,所以把出風口安裝在座椅下方,除了安靜之外還很舒適,哇~這真是太神奇了!!(聽說這樣睡覺很舒服~不要大聲說喔!!)
下面的照片是在中場休息時候拍的唯一的照片。
更厲害的是:國家音樂廳的舞台是可以升降。可以依照演出的需要調整舞台高度。
舞台升起的時候,國家交響樂團配合演奏「威風凜凜」、「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音樂與現場搭配的真是巧妙!!(雖然舞台有點出鎚…Orz)
‧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
國家音樂廳舞台的背後有一座耗時3年打造 “曾經”是全台灣最大的管風琴。(現在衛武營音樂廳管風琴為全亞洲最大規模)
參考:國家音樂廳管風琴的身世

節目中莫札特跑到台後直播管風琴的後面到舞台螢幕上(其實看不太清楚),感覺非常龐大,分成好幾層樓,要進很多扇門。
我們還是直接來看Youtube上的介紹會更清楚管風琴的背後長什麼樣子:
影片裡是芝加哥教堂的管風琴,管風琴的管子遍佈整座教堂,相當驚人。
不過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管子有4千多根,需要佔據的空間也是不小。
節目中使用管風琴演奏了經典名曲「歌劇魅影」,終於可以實際聽到管風琴演奏的聲音~感動!!
管風琴的聲音實際聽起來比透過喇吧播放的還要來的震撼人心!!(應該有很多人突然被嚇醒~哈)
‧介紹「卡農」...樂曲形式
隨後開始介紹「卡農」,卡農並不是樂曲名,而是一種樂曲形式(喔~原來如此!!我們都搞錯了!!)
莫札特說:「卡農是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最大公約數。」(貓王與莫札特的平衡點~哈)
流行音樂也會使用卡農的作曲形式,簡單、好聽的旋律,可以應用在許多地方。
接著就是中場15分鐘的休息時間了。
‧展覽會之畫-漫步
下半場的節目以樂器介紹為主,在樂器與樂器之間的使用「展覽會之畫-漫步」作為各個樂器介紹之間的連接音樂。
使用展覽會之畫做為中間的串接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但是又恰如作曲本身的意義,畫作與畫作之間的漫步。
‧樂器介紹-小提琴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Brahms:Hungarian Dances」
由雙小提琴上場演出改編的匈牙利舞曲,是兒子在會後說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這倒是讓我們大人蠻驚訝的,原本以為他會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像小號、長號、小鼓、定音鼓…之類的樂器。
youtube上找不到適合的雙小提琴演奏,就用三把小提琴代替讓大家欣賞。
‧樂器介紹-中提琴
蒙蒂:查爾達斯
「Vittorio Monti:Czardas」
這是一首很輕快的舞曲,很熟悉的旋律。中提琴的音色聽起來比起小提琴渾厚許多,有比較沉穩的感覺。
‧樂器介紹-大提琴
索利瑪:悲嘆
「sollima: lamentatio」
大提琴演奏的「悲嘆」這部作品蠻特別的,作品本身的音樂性其實我也沒很了解,但是樂曲中演奏的技巧卻是令人目不暇給,有情緒奔洩的快感,很值得一看。
‧欣賞-弦樂四重奏
舒伯特:死與少女
「Franz Schubert:Death and the Maiden」
‧樂器介紹-豎琴與雙簧管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
「Tchaikovsky:Swan Lake」
「天鵝湖」這不用多說,這是一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音樂。
節目中,豎琴與雙簧管都使用天鵝湖作為示範演出的音樂,有種回味的感覺。
‧欣賞-長笛.雙簧管二重奏
德默塞曼:威廉泰爾主題幻想序曲
「Jules Demersseman:Fantasy on Willam Tell’s s Theme overture」
‧樂器介紹-短笛
普賴爾:吹哨人與狗
「Arthur Pryor:The whistler and his dog」
大家聽了這段旋律,可能腦袋裡面就會出現米老鼠吹著口哨跳躍著走路的畫面。
這部輕鬆有趣的音樂,被廣泛的用在許多地方。
下面是真正的吹哨人演出,相當厲害。
‧樂器介紹-小號
布蘭特:音樂會小品 「Brandt: Concertpiece, Op.12」
‧樂器介紹-法國號
莫札特: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
「Mozart:Horn Concerto No.1 1st movement」
這部法國號的作品是我第一次聽到專門為法國號所編寫的樂曲,當時感覺法國號真是銅管樂器中的另類,圓潤、內斂的音色,就來欣賞欣賞吧!!
‧樂器介紹-長號
拉威爾:波麗露
「Ravel:Bolero」
「波麗露」這也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曲子,舞台上由長號獨奏。
但是短短幾分鐘的長號獨奏,結束時讓我們意猶未盡,好想馬上大喊:「Encore!!」
‧樂器介紹-上低音號
蘇格蘭民謠:藍色風鈴草
「The bluebells of scotland」
上低音號一般在樂團活動時很少人會注意到這項樂器,今天上低音號的獨奏讓大家很訝異,原來它的聲音是這樣阿!!
‧樂器介紹-低音號
亨利克萊:我祖父的鐘
「Henry Clay: My Grandfather’s Clock」
這段音樂應該很多人曾經聽過,使用低音號演奏時感覺好像很熟悉,但想不起來是在哪裡聽到(~我就是這樣的感覺),日本歌星平井堅曾經翻唱,改名叫做「古老的大鐘」紅極一時(想了很久才想到~囧)。
‧欣賞-銅管重奏
穆瑞:輪旋曲
「Mouret:Rondeau」
以銅管演奏的輪旋曲充滿了銅管樂器鏗鏘有力的金屬樂器聲,在樂曲中互相變換,曲風輕鬆但聲音強而有力。
‧樂器介紹-小鼓
惠特洛克:夏拉
「Jon Whitlock:Shala」
本人對打擊的部分沒這麼熟悉,只能說:這聽起來、看起來就像是一段炫技演奏(這應該是誇獎吧!!)。
‧樂器介紹-定音鼓
定音鼓的演奏是由鼓手自編的曲目,所以在Youtube上找到一個定音鼓獨奏的曲目讓大家欣賞。
透過喇吧再播放的聲音,很難表達出定音鼓的聲音張力,有機會大家應該實地的聽一聽定音鼓的演出。
下面加碼「理查史特勞斯‧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鏡頭焦點放在定音鼓的演奏上。
‧節目終場
在各種樂器的輪番表演中時間也到尾聲,當主持人宣布:「今晚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光臨!!」這時,台下掌聲如雷,節目的演出非常成功,雖然時間一下就過去了,但卻有種醍醐灌頂而變得有氣質的感覺呢~(哈,是錯覺吧~)
最後分享一下要如何選擇音樂廳的座位,這個問題在一開始訂票選位時也困擾了我,在網路上搜尋了一陣, 「 位子越貴越好?|初心者選位指南」 這是「MUZIK AIR」網站內關於音樂廳選位的文章,裡面列出選位大方向、三大雷區:正前方、背靠牆、屋頂下 不要選,適用於多數的音樂廳蠻實用的,當要訂票、選位前可以先閱讀一下,再看看要如何選擇。
你按讚了嗎?記得喔~